【导语】 双十一,你“剁手”了吗?
今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再创新高,海量的快递等待着被运送到它主人手上,与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你苦苦等待的快递,有可能是无人快递车完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。
无人快递车的普及得益于电商、物流企业抢占市场先机。电商行业如阿里巴巴、京东、苏宁等都已完成无人快递车领域的布局,已经在多地完成上路实验,部分地区开始无人快递车配送服务。联邦快递与新石器公司进行合作,在北京投放无人快递车测试。
对比无人快递车,快递员具有灵活、适应性强等机器人无可比拟的地方,物流巨头投入大量财力去研发并落地无人配送,是因为看到了无人配送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成本更低:快递物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但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,人工成本逐步提升,而无人快递车的投入实现无人化,经济效益将迎来显著提升。
服务更好:无人快递车实现后,可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接触,用户没有隐私顾虑,丢件风险小得多。此外,用户与无人配送车通过网联功能,可定制化服务,减少重复配送,提高配送效率。
更安全:无人快递车替代电动摩托、三轮车后,更加利于交通管理,减少交通隐患,避免了逆行、闯红灯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。
目前无人投递车作为低速运行的末端作业车辆,结合无人车的技术发展及实际的试运行场景,基于安全性、适用性及可拓展性的考虑,选择完全封闭或相对封闭的小区、园区、厂区、高等学府作为无人车投递场景的应用主要模式。
深圳大学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联合京东快递引进“京东智能无人车”。
上汽通用五菱落地近百台自动驾驶物流车,常态化运输线路涵盖汽车制造基地内的总装物流、发动机物流、冲压物流、车身物流等场景,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无人驾驶常态化运营项目。
技术与市场双重驱动
国内已建立无人配送完整产业链
得益于“互联网+”和人工智能发展,国内无人配送车拥有完整产业链优势。借助国内丰富的落地场景,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、大公司与初创公司之间合作都将更加密切,市场参与者角色分工也将更加明确,推动产业链持续、健康发展。
国内无人配送车产业链|资料来源:车百智库
无人配送是自动驾驶驾驶技术的具体应用,大多数技术跟一般自动驾驶技术相同,包括感知、决策与控制。无人配送车成本占比最高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为:激光雷达、计算平台与线控底盘。
无人配送车普遍采用16线的激光雷达,且逐渐国产化。无人配送车与乘用车的激光雷达供应商相同,但其低线束雷达具有制造工艺要求低、价格低的优势,将更易量产。另一方面,国内激光雷达技术已逐渐成熟,国产品牌逐步增多。国内低线束激光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较为便宜的价格,为无人配送车量产做好铺垫。
2021年全球激光雷达20强,中国企业占半数
计算平台方面国内企业也有新突破。目前无人配送车主流使用英伟达Jetson AGX Xavier平台,国产芯片及计算平台也在奋力追赶。地平线在CES上发布中国首款车规级AI芯片征程二代,以及基于该芯片的Matrix计算平台。近期,华为MDC计算平台也获车规级认证。目前新石器宣布采用MDC计算平台推进无人配送车规模化生产,预计未来更多解决方案商迎来计算平台国产化。
无人配送车线控底盘与乘用车差异较大,国内已出现成熟供应商。无人配送车底盘采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、线控制动、车规级ECU等机动车底盘架构,但其底盘尺寸比一般汽车小。许多传统汽车上的零部件,比如轮毂、轮胎、制动器等无法直接使用,需要开发专用底盘。早期部分自动驾驶企业自己造车,现在国内无人配送车产业分工逐渐清晰。国内线控底盘制造商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相关、机器人移动平台转型、高校孵化等,产业发展相对成熟。新石器在常州自建工厂,有资方车和家的加持,自研自产车辆底盘成熟度高。但国内底盘相关的技术、生产标准有待统一。
无人配送商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
近日,在北京顺义的一个T字路口发生了美团第一例、北京第一例无人配送车全责事故。
图片来自事故车主微博
这也反映出无人配送车技术成熟度有待在更复杂环境下验证,在正常运营环境中,路上行驶有较多自行车、电动车,而且驾驶者常常不受交通秩序约束,可能与无人配送车产生较多冲突。其次,建筑更密集、路边树木遮挡较多,造成卫星定位信号丢失或飘移。这些真实环境,都对无人配送车的感知、定位以及决策规划提出了较高挑战。